您目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>校园新闻>正文

【博喻·大先生之为】“N+1”学行课堂探索记

来源: 发表时间:2022-03-24 阅读次数:617

立足课堂聚焦课题

搭建平台促进成长

“博喻杯”青年教师赛课活动(一)

2022年,“N+1”学行课堂模式开启探索之旅

“N”——课堂中学生小组活动人数

“1”——上课教师

“学”——课堂学习的过程

“行”——课堂学习的成效

阳春三月,“博喻杯”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如期在学校未来教室开幕。

亮点一【党员教师先行】

青年党员教师艾伍丽、高熙翊、赵亚秋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,率先进行“博喻杯”赛课课例展示。

亮点二【课题研究凸显】

《智慧课堂中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》——数学教研组

《小学低段语文“2+1”学行课堂下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》——语文教研组

亮点三【智慧教育赋能】

教研组立足课题,开发观察量表,并将量表植入hiteach中,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观察,打点记录。执教教师运用HITA5和希沃系统,促学习真实反馈,让学习真实发生。

数学组

课例:《看一看》

执教者:艾伍丽

艾伍丽老师精心设计、安排了两类不同层次的观察活动,帮助学生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。

1.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,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。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存钱罐、毛绒玩具,引导学生观察。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侧面,经历猜测、修正、对比、反思的学习过程。

2.活动设计层层递进,引导学生间接观察物体。艾伍丽老师通过拍照的形式,让学生经历从实物观察到“看图观察”的过程,帮助学生积累经验,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。

整堂课贴近学生生活,老师善于倾听,学生乐于表达,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。

课例:《七巧板》

执教者:贾小丽

本节课是一节内容有趣的数学活动课。上课伊始,贾小丽老师让学生自主提出关于七巧板的问题,瞬间激起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,为学习新知埋下精彩的伏笔。

动手操作,直观体验。在介绍平行四边形时,贾小丽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特点,再联系平面图形,利用实物教具的拉伸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,教学内容层层递进,孩子们体验着数学的快乐。

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。孩子们由2块板到3块板,再到4块板进行七巧板拼图,这样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进阶,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。

眼里有学生,课堂有温度。贾小丽老师在课堂中关注全体学生,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,使得课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,张弛有度。同时,对学生的表达及时评价,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度过了一堂有趣且实用的数学课。

语文组

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课堂模式确立了子课题——《“2+1”学行课堂模式下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》,率先赛课的两位老师积极践行,并初步取得成效。

课例:《一个接一个》

执教者:高熙翊

本课是著名日本儿童文学家金子美铃的作品,文本生动、贴近孩子生活,但孩子理解又有一定难度。高熙翊老师“三结合”的教学设计,使课堂生动灵活,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。

1.结合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,为孩子们搭建了思维、理解、情感的支架,灵活地采用画笑脸和哭脸的方法,将一件接一件的趣事与一个接一个的表情符号紧密联系,将抽象的感受以具象的形式呈现,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,突破了难点,学生兴致盎然。

2.结合课文结构特点,高熙翊老师由扶到放,在细致地指导孩子们学习第一小节后,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,学生自主、合作学习第二小节,自己画表情符号,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
3.结合课题研究,课堂中,高熙翊老师既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,又注重创造轻松的表达氛围,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,再现“家长叫自己回家”的情景,讲述“自己做的各种各样的梦”,学生富有童真的表演和表达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。

同时,高熙翊老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促进学生说得清楚、讲得明白,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。

课例:《四个太阳》

执教者:赵亚秋

这篇散文以“第一人称”的口吻,讲述“我”画不同颜色的太阳送给每个季节的美好心愿。四个段落结构相似,侧重不同。赵亚秋老师以多元的方式带领孩子们领略四个太阳的神奇,同中求异,孩子们饶有兴趣。

赵亚秋老师的课堂,行云流水,环环相扣:

1.躬身示范,搭建支架,助学生成为一个个彬彬有礼的邀请者。

2.互动合作,同桌演练,助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学习的参与者。

3.要素为先,情感饱满,助学生成为一个个天马行空的创造者。

赵亚秋老师课堂目标达成度极高,她的课堂巧妙融合了课后词语积累,课后习题解答,凸显了“评价任务”的运用,是“双减”下高效课堂的一次尝试。

仰观天宇,时间更加深邃

俯身耕耘,教学无限可能

以赛促教,以赛提质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会有更多、更美好的课堂出现在西财附小的课堂上!让我们尽情期待……

文字:成佳慧

编辑:刘彦文

审核:课程发展中心